当市面上的教辅或陷入零散专题的拼凑,或默认学生已具备深厚基础时,真正适配初学者的系统性竞赛教材长期缺位。《国际数学竞赛辅导(初级)》的诞生,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。它摒弃机械刷题的模式,将AMC 8等竞赛核心提炼为14个有机融合的大主题,从基础定义徐徐展开,辅以中英双语解析和深度例题拆解。
那么
这书和体制内的高思、学而思大白本之类的经典辅导书有什么区别?
是不是买了书自己刷,就不用报课了呢?
刚入门的新手,刷这套书合不合适?
针对这些问题,来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,这套书怎么用才能用出最大效果。
一、教材四大核心优势
1、精选主题,结构紧凑
很多竞赛书都会采用“小专题”模式,一本书按照题型分为30~40个主题,每个主题类型固定,解法单一。这种方式其实无形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,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多角度理解问题的习惯,甚至还容易让学生产生“套题型”的习惯。
《国际数学竞赛辅导》则精选了14个大主题,这些主题不仅是竞赛的重点,更是未来数学学习的重点板块,部分内容也是学习更高阶校内数学的基础。因此《国际数学竞赛辅导》虽然是一本竞赛辅导教材,但本质上还是希望学生能用更加高的视野看待数学、解决问题。
2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
传统奥数教材定位是校外拓展,默认使用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解题经验,因此题目难度往往直接上升到比较难的水平,对于刚接触竞赛的初学者并不友好。
而《国际数学竞赛辅导》则会从基础知识开始讲解,循序渐进,并且有详细的定义和注解,哪怕零基础的初学者也能逐渐了解这个主题的核心思想和问题,从而慢慢达到能灵活应用的水平。
3、例题解答详细精准
很多奥数辅导教材以习题为主,例题往往只有简单的4、5道题,并且习题答案都非常简略,只对部分有难度的题目才有明确解释。
而《国际数学竞赛辅导》则更秉承国际数学教育的理念,例题既重视数量也重视质量,习题在精不在多。这样能让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,吃透每道例题后,自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训练。
4、中英双语互通
尽管现在如AMC 8这样的比赛已经全面汉化,但我们深知国际竞赛的作用不仅是打比赛获奖,考虑到不少国际学校的学生使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,同时也有学生未来有出国参加更高级别竞赛、夏校的目标。
《国际数学竞赛辅导》采用中英双语的呈现方式,不仅是为了让体制内外学生学起来没有语言障碍,更能体现同一个问题在不同语言情境下表述的不同,从而采用双向思维更好地理解问题,为之后更高阶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。
需要特别强调的是,《国际数学竞赛辅导》是一本教材,而不是一本练习册,这本书需要学生能在阅读和练习过程中能自主进行总结和反思,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训练达到肌肉记忆。
二、与传统教辅的差异化对比
三、使用建议:教材与课程的协同价值
带孩子刷书的家长经常会有一个烦恼:为什么孩子刷完没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了?
其实很简单,因为体验不够完整,记忆没有“锚点”就很容易遗忘。哪怕孩子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在线,也容易出现细节上的遗漏,导致经常出现“这题我肯定做过,但具体怎么做想不起来了。”
而打造立体的学习体验,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那么一个好的课堂应该给孩子带来哪些“立体”的学习体验呢?
课程互补性
小班课堂可提供“氛围感+互动感”(如讨论同学的错误解法以拓宽思路),弥补自学时视角单一的局限。
教师引导能强化核心方法(如重复关键技巧),将书中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锚点。
氛围感
4~6人的小班教学是最容易带来学习氛围感的,和独立刷题或者平时20~30人的大课不同,小班制更像一个“学习小组”,给孩子带来安心、轻松的环境,更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散。甚至在一个师生氛围良好的班级里,有的孩子已经把“到点儿来上课”当成了一种习惯。因此当很多同学回忆知识点的时候,往往不只是一道题,还能回忆起这道题是哪一节课上的,当时做这道题还有哪些小插曲。
互动感
除了少数天赋异禀、兴趣旺盛的孩子,大部分孩子自己刷题都很功利,很少有孩子一边刷还能自己“自问自答”式地拓宽思路。而在班课里,讨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。自己做对了不算,听听同学们怎么说,甚至有时候同学的错误反而给了自己新的理解。所以一个班的学生水平接近很重要,这样才能从正反多个角度去诠释问题,把知识学透。
节奏感
在课上,优秀的老师善于用重复、加重、减慢语速等方式将重要知识点拎出来。一节60分钟的课,不可能每句话都能记住,记住最核心最关键的思想、方法、技巧就足够了。语音+画面双管齐下也更能够让记忆点更突出。课上有的例题主讲、有的例题主练,配合起来在课上已经能巩固个七八成了。
扫码获取教材